本帖最後由 滴血qq 於 2013-4-28 19:58 編輯
!4月26日,我第一次参观了苏州大学本部的老校区。
绿荫,红砖外墙的欧式建筑,草地上玩飞盘游戏的人群,热闹中透着沉静,潮流背后显着顽强的传统,随处可见的是这种貌似矛盾的感受。
不过,最吸引我眼光的,是老校区那座白色的门楼。
这是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的校门,重建于1948年。
白色的门楼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牌坊,但兼有欧式味道融于其中。
迎着校门走近,门楼正面刻着“东吴大学”,四个字,繁体。
在中国大陆,文字改革之后,保留下来的繁体字,大概只留存于题鉴、残存的建筑上等,象征着它过往的一段历史和经历的风雨,通常来自民国甚至可能更久远的过去。
走进校门,回首望去,最先入眼的是一副楹联,上书十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同行的苏州大学老师介绍说,这十个字是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为东吴大学定的校训,不过这校训并非杨校长首创。
1929年东吴大学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之后,杨永清校长就用了这副对联作为校训。杨之前负责东吴的三任负责人都是外国人,是教会人士。
陪同老师介绍,“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十个字是由蒋介石集纳的,是孙中山手书送赠蒋介石的,老师说,原联后还有孙中山写的一句“介石吾弟撰句嘱书”。不过,门楼上并无此句。
苏大老师说,这十个字的意思,与教会学校时代的校训还是蛮匹配的,那时的校训是“长大成人”的意思,是英文的。
但我没看见英文校训,倒是看到了门楼上方有一行小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一句题注“一九五一级赠刻”。
有些古怪蹊跷,不伦不类。
老师介绍说,这中间有些小故事。东吴大学前身即是教会学校。此位置原本为东吴大学前身教会学校时的校训,为英文“UNTO A FULL-GROWN MAN”,来自圣经,意为“长大成人”。
我略知一些历史,知道中国的大学,大多都是由西方教会在华创建的。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到中国从事宣教活动,传教士的一个目的是要在精神上拯救世界,向异教徒们传播福音并努力使他们皈依基督教是传教士们孜孜以求的,开办教会学校最初其实也是出于传教的目的。
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允许美国传教士自由进入内地传教与办学。随后,西方国家开始陆陆续续地在中国开办教会学校。西式教育向东方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明,并逐渐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和信任。东吴大学的前身,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时间大约是1901年。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既是条约时代的符号,也带有东西文化冲突交流的印记。直到1929年,学校经国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东吴大学,并由华人出任校长,彼时也有条约时代瓦解的背景。
1949年鼎革之后,新政权要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自然容不得条约时代的印记——那也是殖民时代半殖民时代的印记,是耻辱,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更容不得来自圣经的语录留在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的校园,铲除耻辱便是一种解放,更何况门楼上还有敌手——“人民的敌人”蒋介石自撰的楹联,于是有人要把门楼搞掉。
这合乎那个时代的思维和逻辑。
幸运的是,有人想出了主意,老师介绍说,当时有人提出把教会学校时代源自圣经的校训铲掉,换上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就能保住老校的门楼了。
于是,英文“长大成人”的文字被铲掉了,换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门楼果然保住了。
在今天年轻人看来,这个故事有些荒诞,但这背后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智慧。
过去皇权时代,关于皇命铁劵都很讲究。大凡皇家之事,都可延宕,谁也不敢轻易举动。在门楼上刻上毛语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如有了铁劵背书,谁都不能轻易动你。
苏州大学的先哲们,万般无奈之下,动用此种智慧,虽然不齿,但终究保住了这颇有历史的门楼。
毛泽东语录在上,谁又敢轻易在太岁头上动土?
这也使今天我们行走苏州大学老校区能够得见门楼这一道难得的风景,那时历史的遗存,时代的遗存,代表着曾经的岁月。
当我今天站在老校区里,面对这座牌楼似的门楼,想象着昂首从此门出去的人,都当是长大成人之人,是愿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现代建设者。
历经朝代变迁之后,东吴大学的白色门楼安静地坐落在那儿,身上默默背负着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看人来人往,看春夏秋冬,
|